家長們常有的疑問~“我們常說要誇獎孩子,但一直誇獎孩子,到底對不對?”誇 太多怕孩子因而驕縱自滿,甚至不懂面對挫折;誇得少又怕孩子缺乏自信;到底,家長該如何面對孩子的小小成就與挫折呢?很多老師感到現在的孩子很容易就放 棄,對未知也沒有好奇心;其實,這樣的情形可能與誇獎不當有關!
2情況 透視誇獎不當後遺症
情況1:佑佑在接受老師的誇獎之後,每次要回答老師的問題時,語氣反而帶著懷疑及畏怯,而且眼睛一直留意著老師的反應,深怕再得不到老師的讚賞。
情況2:千千因為常得到誇獎而對自己的成就標準要求很低,當面臨困難時,常常不願意嘗試去突破或解決,感覺千千對事物探究的熱忱度及堅持度變低了。
否定蓋過肯定的頻率過高 孩子患得患失
浩恩托兒所所長馬文華表示,以上兩種情況在她看來都產生了誇獎不當的後遺症。 當一個孩子過份留意老師的反應,往往都是不太正常的現象。像是第一個情況會導致孩子患得患失;因為擔心回答錯誤所換來的是沒有誇獎,甚至是被否定。當孩子 做不好的時候,要是成人出現負面(否定)或不適當的話語,或者態度上比較極端,潛在中其實會帶給孩子競爭與比較的感覺,也讓孩子產生一種認定,即「我要有 好的表現才會有人喜歡,別人也才會肯定我;所以我一定要回答到老師想要的答案,老師才會喜歡我。」
這種孩子覺得來自人際關係的肯定是得來不易的,於是目標變成「我一定要有所表 現!」這樣的想法導致學習中會不斷尋求成人的眼光,希望能得到被認可的感受,以致於無法專注於學習的本身和過程。同時,爲了保住先前被讚美的面子,之後最 好就不要回答,或是想很久才回答,也能避免挫折與難堪。所以這類孩子遇到挑戰就容易退縮和懷疑,甚至自我防衛。若孩子本身缺乏自信,當大人的誇獎中夾雜其 他成份時,便更容易使其覺得被否定。
大小事通通誇 孩子失去嘗試力
第二個情況裡的千千,就是屬於容易放棄型的孩子,表示她生活中不論大事小事都 容易得到他人的誇讚,不管這個讚美是真誠的還是敷衍的、是籠統還是具體的,能夠得到誇獎的機會都不虞匱乏,甚至有誇讚到氾濫的情況。相對而言,因為誇獎得 來容易,所以孩子做每件事不會用全力。有好的表現也好,沒有也無妨,孩子變得無所謂,就是因為太容易就可以得到人際肯定。
但是,因為這一類的人際肯定裡,包含很多空泛的誇獎,雖然堆積了孩子的自信 心,不過這種自信心是屬於虛構的,或者說是不夠穩妥的。就是因為自信心很虛浮、很脆弱,所以面對事情時,遇到困難就很容易退縮逃避。當聽不到讚賞時甚至出 現自信心的瓦解,變成孩子會去倚賴他人的誇獎,沒有的話信心就會崩潰瓦解。
誇獎的頻率
一個肯定換成兩個否定就變成負的,而當這些否定會直接傷害到孩子自尊時,之前的誇獎就被抵消甚至變成負分。某些人在人際互動當中常懷疑和退卻,往往都有這樣的前因後果。一個曾經對孩子努力動機產生加分效果的誇獎,若之後成人對孩子挫折有不當處理時,效果就會打折。
重點學習誇獎藝術
方式~語氣動作間的小默契
在語言上包含了語氣和動作,對年幼的孩子來說語調可能要誇張一些,畢竟誇獎的 目的就是要讓孩子感受到一種鼓舞。除此外可用手勢,意在不言中也常有好效果。尤其在孩子完成一件事情的當下,用簡單的手勢表示鼓勵,對孩子的意義卻可以很 大。幼教老師常和孩子有些固定的暗號(有時會更新);家長與孩子相處下來,同樣地也可以去拿捏哪些狀況與方式會讓孩子受到鼓勵。
比如幼幼班和小班年齡的孩子吃飯通常需要餵,或遇到年幼孩子忽然吃不下或吃得 很慢的時候,爸媽可以適當的方法去協助,而非一昧地幫。家長把食物切成適口小塊,再讓孩子自己去完成整個吃飯程序。待孩子吃完以後,可用孩子會喜歡的驚訝 表情(我都沒想到你竟然吃完了!),或者說:「你靠自己吃完了耶!」用肯定孩子完成一項事情的陳述來代替過多含有褒砭性質的語句。
原則~所見所感說給孩子聽
第一要快速即時。特別是年齡小的孩子,常常做了什麼事隔一段時間就忘了。在孩子完成小小成就的當下,適當用語言鷹架的不斷地支持孩子。但是誇獎的態度要很真誠,要知道孩子是很敏感的,他們看得出來大人的誇獎是否出自真心或敷衍。
第二要具體。誇獎的內容越具體,表示對誇獎的內容已完整思考過,也就不容易流 於形式。舉了一個實例:美勞課程結束後發現一位小女生一直在尋找自己的作品被放到哪兒去,看得出很在乎那個東西。那時剛好走過去,就問這個小女生說:「妳 的畫是哪一幅啊?我好想欣賞一下。」那個當下對這個孩子來說就是一種鼓勵。並沒有提及畫得好不好,只表示想欣賞作品的心情。等到看到圖畫時,也沒有說畫得 好漂亮;只是將畫裡的細節說出:「哇!妳這邊畫一顆氣球;有一顆氣球就這樣高高地飛上天空;這邊的房子也是高高的;氣球跟房子都跟天一樣高了呢!」沒有褒 砭,但具體描述所見;前面真誠的態度加上後面“真的看見”孩子在畫什麼,對孩子來說反而更重要。除此之外,看到孩子幫助別的孩子的行為後,告訴孩子:「我 剛才看到你幫小星把茶杯拿過去放好喔」諸如此類的「承認」,在誇獎當中是很重要的元素。
時機~誇獎前先想想要避免的時機
要談哪些情況需要誇獎,不如先講那些情況要避免誇獎。她不太贊同對孩子的人格、智能或天份多作論述,因為這些都是孩子無法去控制的,比如聰不聰明、漂不漂亮,或是有沒有天分。雖然這類誇獎在跟孩子的互動中很難完全避免,但建議儘少去說。
至 於哪些情況應該去鼓勵跟讚美呢?當孩子慢慢建立起內在的能力時,家長就可以在一旁鼓勵;像是努力的程度(每個人能力發展速度不同)、能力的控制、對人事的 態度心志(如:慷慨熱情)等,都是可以誇獎的範圍。針對孩子可控制的部分作誇獎,對孩子的能力就有增強的力量。當一個孩子完成一件事或一個作品時可以說: 「哇,我看到你很賣力地完成一個作品」或者說「你做得好仔細」,誇獎他付出的過程。 |
另外也提醒,品德跟人格是有差別的。像是「你這個人很壞耶」或是「我看你就是 改不了你的本性啦」此類是對人格的汙蔑,需要避免去說。當孩子有好的品德,像是「你很勇敢」,或對人有尊重的態度、對一件事情很堅持或很有熱情時,就算在 爸媽的角度看來做得不好或不夠標準,還是可以對孩子的意願作誇獎。
成份~小心造成反效果的語言
很多習慣用語要很小心使用,因為其對孩子潛在心理或自我形象的建立上,確實會造成影響。提供了以下的語言常例:
NG!
主觀式
孩子有好表現時對其行為不但表示讚許,甚至在讚許裡對孩子的人格或智能都一併表示欣賞而給予褒獎。Ex. 『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or 妳真是有天份!』
條件式
這種也就是威脅利誘。前面聽到好像是鼓勵,後面的話語卻變質了。馬文華所長提醒,所謂鼓勵,就是真的要成為孩子內心力量的來源,而不是後面附加的東西。所
長也笑說,當然「利誘」有時難免會小用一下,但千萬不能習慣成自然。孩子做一件事時應注重內在能力的展現,如果一直用東西誘惑,孩子變得只會為了物質而做
事,這就成了可怕的後果。Ex.『只要你做到什麼,我就給你什麼。』或『 你一定會做好的;否則... / 如果沒有做好,就...』
嘲諷式
這就是最能造成反效果的語言。如果是在孩子真的做不來、能力尚未到達的時候,而家長言語讓孩子覺得相差父母期望太多,真的會造成孩子很大的自我否定。 Ex. 『這很簡單啊,你應該要會的啊!』或『你不是應該很厲害嗎?你上次表現得比較好啊!』
比較式
鼓勵或誇讚言語中帶著比較的類型。也許後面那句話聽來是很有鼓勵性質的,前面卻加進一個人來跟他比較。Ex. 『你看,某某某都做到了,我相信你一定也能做到!』
適當鼓勵與配套措施
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和誇獎的關聯
真正的自信應是孩子對自己能力的掌握及對自己狀況的了解,也就是自己認定能夠 做到什麼,而實際上也真的能完成的情況。而虛浮的自信通常產生於沒發生什麼特別事情時也被誇「你好棒」的情況。這樣雖對某些自我形象的建立有一定的好處和 效果,但誇獎的內容和事實相差很大或是沒什麼關聯的話,只會讓孩子的自信心無意義膨脹。於是當孩子碰到事情或問題時,反而對自己的能力沒有把握去解決或克 服。所以家長適度的誇獎和孩子真正自信心建立與否很有關係。
鼓勵&誇獎的可能差別
鼓勵與誇獎皆為對人的認同。只是大部分的誇獎是針對已經做完的事情,回饋好的結果,可說 是錦上添花。至於鼓勵則通常發生在孩子還沒行動的時候,常常孩子會在做新嘗試前出現負向情緒或怕自己做不到或做不好,這時候就該給予孩子鼓勵,讓孩子肯去 試,所以鼓勵就像是雪中送炭的鼓舞。諸如「你可以做到的!我知道你有這個能力的!」,表達成人對孩子的信任。比如在孩子只對爸媽打招呼時,跟孩子說:「你 這麼有禮貌,我好欣賞你」。然後,再跟孩子說:「如果你能再主動問候其他人,那你就是超有禮貌的小孩!」給孩子一個美景和正向增強的力量,就是鼓勵的一種 用法。 |
重要的是多角度去看!
相信家長有時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缺點或偏差行為,也因此誇獎不下去;這時就要以理智告訴自己,人本來就有很多面,這面不好,一定有其他好的一面。當父母要抓狂時,記得要學習用多角度去看、去想孩子的優點。
幫助孩子找出優勢
找優勢在孩子面對困難時是很重要的技巧。比如孩子很難學會自己綁鞋帶時,與其 為了穿鞋而彼此僵持,不如先買一雙母子粘的鞋子讓孩子自己穿脫,一方面讓孩子發現自己穿這種鞋時其實可以穿得快、穿得好,另一方面也可減少過多的挫敗感。 像這樣幫助他找到一個和目前困難很相近,但卻可以馬上解決部分問題的方案,就可當下增強他們的信心;後續再討論還可以如何解決這樣的困難,在互動中引導孩 子找出不同的方法,並鼓勵孩子多方嘗試。在試的過程中可能會一直碰到新的困難,這時成人語言上的鼓勵就不能少;另外也可製造一些成功的情境,或在同學面前 誇獎,使孩子產生榮譽心,對孩子來說也是很好的能量來源。
實例分享~正向經驗代替失敗次數
怎麼樣都不敢從高的跳箱跳下來的孩子,因為大人觀察到他曾經從高的滑梯溜下來,所以讓孩子用溜的試試看。在孩子溜下來的時候,順勢跟孩子說:
剛剛從那麼高的地方你都有辦法溜下來,說不定下一次你就可以用跳的了!或是接著說:
下一次等你準備好說不定就可以了! 在孩子得到一種信心的時候就把另一個相關的期待給他,也就是用這一次成功經驗去連結先前困難害怕的感受。
鼓勵、引導 代替「孝子」爸媽
建議父母,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不要流露過度的憐憫。還有,別幫孩子先打退 堂鼓!因為有很多父母會心疼孩子,當孩子碰到一些挫折時,很容易就去幫孩子收山,去說類似「那就算啦」之類的話。最常見的就是當孩子跟同學出現人際方面的 狀況時,雖然有的父母會去做好的引導,但對很多父母來說,最喜歡也最方便的方式,就是直接跟孩子說「不要再跟他好了啊」,馬上幫孩子想方法或做決定,讓孩 子在人際關係中自動退出,這些都不是好的方式。當孩子遇到挫折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成人會去同理他、幫孩子找出優勢,累積成功的經驗。熱情的鼓勵,是從父母 本身的態度表現出來的;挫折不來則已,一來就讓孩子覺得這是個學習的好機會,而父母和孩子一起想辦法,思考多元的解決方式,就是誇獎這門課的期中考!
資料來源:網路